大宜宾   大美宜宾   今日辟谣(2025年5月21日)
返回列表
查看: 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日辟谣(2025年5月21日)

[复制链接]

7060

主题

7043

帖子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00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05-21 18:5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2025年5月21日



谣 言  河南南阳农民河道取水浇地被罚款5万元?南阳宛城区麦田着火?



真相:近日,某平台用户发布视频称“南阳农民河道取水浇地被有关部门罚款5万元”,经向河南省南阳市水利局核实,今年南阳全市范围内未发生此类事件,且类似谣言信息早在2023年就已辟谣,该视频系旧谣新传。另有内容为“南阳市宛城区麦田着火”的信息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网民关注。经宛城区网信部门核实,宛城区未发生麦田着火事件,该视频系以外地画面拼凑的谣言信息。(来源:河南省网络辟谣平台、南阳市互联网举报和辟谣平台)



科 普  这些与茶相关的谣言,你信了几个?

详情:5 月 21 日是国际茶日,一起来看看这些与茶相关的谣言,你信了几个?

谣言一:隔夜茶有毒有害会致癌?

真相: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有的人认为隔夜茶中可能含有大量具有致癌性的亚硝酸盐,但有研究表明,将三个品种的茶水放置一晚,茶汤中亚硝酸盐浓度未超过0.03mg/L,远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生活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浓度(<1mg/L)。另外,还有人认为隔夜茶中微生物超标,但实际上茶叶本身富含茶多酚等天然抗菌成分,可抑制多种微生物。相关实验发现,存放时间超过12小时的茶汤中,细菌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多。所以隔夜茶存放得当的话,并无明显的有毒、有害、致癌风险。

谣言二:经常喝茶会导致肾结石?

真相:这是一种误解。这个说法片面强调了草酸风险,忽略了茶叶的综合健康效益及肾结石的复杂诱因。正常人适量喝茶不用担心肾结石问题,茶叶中确实含有一定的草酸,但其更多的是茶多酚、咖啡因、茶多糖等成分,有研究提示喝茶可能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抑制肾结石形成。对于高风险人群(有肾结石病史或高草酸尿症等),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合理饮茶。

谣言三:头道茶的泡沫是农残和杂质残余,有毒有害不能喝?

真相:这种说法存在误区。实际上,头道茶的泡沫主要由茶末、茶皂素等引起,并非为农残和杂质,可以喝。头道茶的泡沫是否保留,可依照个人的饮茶习惯和对茶味道的喜好。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农残检测合格的茶叶,才是避免农残风险的关键。

谣言四:茶和牛奶同喝,会造成骨质疏松?

真相: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虽然茶叶中的鞣酸、草酸等物质与牛奶等含钙离子的食物同食,会形成不溶性的钙盐,一定程度降低钙的吸收效率。但牛奶本身是高钙食物,即使部分钙被结合,剩余的钙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偶尔或适量的茶与牛奶同饮,并不会显著增加骨质疏松风险。(来源:“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



通 报 编造“深圳发生多车火灾事故”谣言的男子被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详情:近期,深圳网警部门在工作中发现,网民宋某某在某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称“广东深圳20辆车火灾”,并附带一段车辆燃烧现场视频,引发网民关注讨论。
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对该短视频内容进行核查,确认全市范围内并未发生相关警情,随后依法传唤宋某某接受调查。经查,宋某某在网上看到网友发的其他火灾事故视频,为博取关注,随意编造了事发地位于深圳的谣言信息并发布到网上。经调查取证,警方依法对宋某某进行了行政处罚。(来源:“广东省互联网举报中心”微信公众号、“深圳网警”微信公众号)

通 报  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通报35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移动应用

详情:据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通报,依据《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按照《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要求,经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在应用宝中35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现通报如下。

1、未以结构化清单的方式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涉及12款移动应用。
2、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用户授权范围。涉及18款移动应用。
3、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中描述收集的个人信息与业务功能无直接关联。涉及2款移动应用。
4、在配置文件中声明与移动应用的所有业务功能均没有直接关联的权限。涉及8款移动应用。
5、申请的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与业务功能没有直接关联。涉及1款移动应用。
6、提前要求用户授权当前未使用的特定功能所需的权限。涉及2款移动应用。
7、提前要求用户填写当前未使用的特定功能需要的个人信息。涉及2款移动应用。
8、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与业务功能没有直接关联。涉及2款移动应用。
9、实际收集个人信息的频率与业务功能没有直接关联。涉及10款移动应用。
10、未向用户提供更正或补充其个人信息的具体途径。涉及1款移动应用。
11、广告存在误导、欺骗用户行为。涉及5款移动应用。(来源:“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收藏:135 | 帖子:6669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831-8888156